资讯|“德化瓷塑/中国白:传统与现代”展在巴黎圆满落幕

2020-02-07 10:06:28 来源:国家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

738

1598580604971666.jpg

“德化瓷塑/中国白:传统与现代”展览在法国巴黎1618画廊完美落幕。展览为期一个月,2019年12月13日至2020年1月12日。此次展览选取了德化具有代表性的7位艺术家(他们分别是:陈明良、陈世伟、陈艺辉、李锦峰、简丽华、邱双炯、苏献忠)的瓷塑作品,试图一窥德化白瓷的制造工艺与历史,再现德化当今的艺术生态,重新审视其艺术语言的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期助力中法文化交流。

1598580623378182.jpg

德化,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制瓷重镇。宋元时期,其影青瓷便销往东南亚地区。据英国中国古陶瓷专家约翰·艾尔的研究,到达欧洲的第一件中国瓷器即是德化瓷。这件“马可·波罗四系罐”,顾名思义,由马可·波罗在元朝初年带回其故乡意大利,如今被保存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等到了明朝,德化古窑生产的瓷器多以人物塑像、仿青铜古器以及士大夫文玩为主,并以其特有的象牙白胎釉质感、巧夺天工的瓷塑工艺独树一帜,远销海内外。现今,德化古瓷可见于各大博物馆、皇室及私人收藏,如北京故宫清宫旧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雨果故居等。这一类瓷器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制瓷史: 德化白瓷一到欧洲,便成为各国皇家瓷器制造厂竞相仿造的对象,如德国的梅森、法国的圣克劳,这直接推动了欧洲瓷器制造的进程。

1598581228927004.jpg

《坐蒲达摩》,邱双炯,24_19_39.5 cm, 2017

化古窑的发展史一方面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相辉映,另一方面也见证了中、法两国文化经济的友好交流。如今学界用来泛指德化白瓷的术语“Blanc de Chine (中国白)”便源于法国。值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借此展览,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欧洲观众了解德化瓷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制作过程,并给德化艺术家提供一个国际性的舞台, 试图扭转德化艺术家闭门造车之现状,为当地注入一股新风。

微信图片_20200828100722.jpg

水月观音》,李锦峰,29_15_49 cm,2018

此次展览由三位博士担任联合策展人,其中,法国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研究院郑永松为主要发起人,与法国巴黎艺术和文化管理学院梁霄、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庞贻丹联合策划此次展览,并特邀法国塞弗尔国家陶瓷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塞弗尔国家制造厂首席技术师Antoine d’Albis先生为展览作序:

“ ‘中国白(德化白瓷)’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可以毫无保留地说,我对这一瓷器的热爱出于它卓越的品质:炫目的白度,令人痴迷的透明度及质感,我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来形容,但是它浓厚、透明、流动如水的釉层,时而呈现象牙色、时而洁净无瑕,总是给予我无限的满意。

1598580742136675.jpg

我在1970年的时候曾收到几包来自中国的高岭土,我敢肯定它们一定来自德化或者福建。

利摩日圣伊里耶地区的高岭土在1930年已消耗殆尽,但是幸运的是,德化仍有丰富的高岭土。

来自德化的艺术家因此有机会利用这一材料去创造他们自己的作品,就像他们远古的祖先一般。这无疑是上帝的馈赠。

观众将很快意识到,展览中所呈现的德化瓷塑是最有力的证据。”

1598580932864190.jpg

《石上鱼》,苏献忠,15_13_32,2018

览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策展人在此基础上将展览参观路线规划为“艺术家肖像”、“德化制瓷简史及其主题”、“成型技艺”、“艺术家工作室”、“德化窑炉及其烧制技艺”、“德化瓷的传播与影响”六个专题多元化、立体地介绍德化古瓷及其当今的发展现状。“传统”与“现代”这两个主题也恰恰对应了当地瓷塑创作的特质:一方面,今天,德化的大部分艺术家依然延用先人的图示,但他们并不满足于照本宣科,而是从改良胎釉配方、烧成工艺、成型方式等方面入手,传承并精进传统手工艺。邱双炯、李锦锋、陈明良、陈世伟就是这类艺术家的代表。

1598580775464870.jpg《物·衍》,简丽华、陈艺辉,5.5_6_13.5 cm,2017

邱双炯已经年近九十高龄,他在80年代末才投入到瓷塑的创作中,并在德化当地发动“以电代柴”的窑炉工艺改进,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瓷雕体量上的局限;此外,他还将注意力投向3D打印技术,旨在为德化瓷的成型过程带来一轮新的变革。刚过不惑之年的李锦峰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师从中国著名雕塑家王则坚老师,作品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以细节见真章;陈明良、陈世伟父子则向我们展示了代际间的传承谱系,值得一提的是,陈明良本人也是著名的德化古陶瓷收藏家,其作品师古法而造化。

1598580789711256.jpg

传统瓷塑题材虽然在德化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另一方面,今天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尝试挣脱传统的束缚:他们并非采取与传统完全决裂的态度,而是撷取传统图示加入到个人化的当代创作中,如陈艺辉、简丽华夫妇的《物·衍II》,将佛教塑像的衣纹、传统手工花等元素融入到可口可乐、酸奶瓶等日常可见之物中;又例如二者的老师苏献忠很早就已在国际舞台中崭露头角,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他的系列作品《纸》以定格翻动书籍的瞬间展示德化白瓷细腻、易于塑造,同时又脆弱的特质。

1598580799779301.jpg左起:策展人郑永松,画廊主Viviane,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馆长朱新天,策展人梁霄

开幕当天,尽管法国工潮严重,大部分地铁都已停运,但丝毫不阻挡法国观众对德化白瓷的热情。出席的主要来宾有塞弗尔国家陶瓷博物馆学术委员会的副主席Trouvet女士、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Gournay教授、吉美博物馆研究员Bruccoleri女士、法国国立艺术史研究院研究员Gaessler、Liatard先生、巴黎一大社会艺术史学博士张慧女士等。展览期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部策展人Déléry女士、Tsao女士、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策展人Quette女士、法国Bernardaud基金会主管Huret女士,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Asiatica)馆长朱新天女士等专程前来参观。展览发起人郑永松还接受塞弗尔国家陶瓷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法国东方陶瓷学会等法国著名研究机构的邀请为其会员举办了讲座与专程导览。

1598580804871520.jpg

来宾都给予了来自德化地区这一独特白瓷的高度赞许,如张慧女士在参观完展览之后便感慨道:“今天,学会了两个字’瓷心’”。Huret女士则直言:“展览与展品都非常出色!借由这个展览,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这些瓷器的制造工艺及其白度都令人叹为观止,感谢这次美妙的发现与这场高质量的展览!”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部主管Quette女士欣喜地表示:“如此美妙的发现!一个在巴黎从未有过的主题展览,展览布景如此考究、精益求精!” Gaessler先生在展览手册上留言:“在这个展览中,德化瓷器展现了其对于自身传统的传承并传达出强有力的美学力量。”……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到场的观众都无外乎被德化瓷独有的特质所吸引,例如细腻的创作手法及其润泽如玉、富于变化的白色釉面。此外,法国文化部直属的国立艺术史研究院(INHA)、法国著名时报“巴黎人(Parisien)”等还为此次展览刊登了相关文章。据悉,此次展览图录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塞努奇 博物馆、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法国国立艺术史研究院等图书馆收藏。策展人团队希望借此展览能在法国掀起新的“中国风”及唤起国内人士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革新等方面更多的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