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大咖专访 | 曹雪:以设计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2022-06-07 16:34:10 来源:

404
分享文章:

首届中国·德化陶瓷设计周暨第五届“何朝宗杯”陶瓷工业设计大赛颁奖仪式系列活动,已于5月30日正式落下帷幕,但是设计周带给我们的震撼却还在蔓延。其中,陶瓷高峰论坛作为本届设计周中最群星荟萃的活动之一, 2022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老师在这里分享《以设计为媒的中国故事》主题讲座。我们一起回顾关于曹老师,在论坛与后续采访中关于设计的独特见解:




 曹雪老师关于设计的 

 独到观点 


视觉传达要传而有达

“设计师是角色演员,

不能只求表达自我,

需要用作品与消费者产生共情”


设计师是角色演员、艺术家是本色演员。设计师不能只求表达自我,需要用作品与消费者产生共情,争取最广泛的认可。鹰有时要飞得比鸡低。

 

设计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文明,更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工具。设计师要融入特定的设计角色。在考虑问题时,不能从本位角度、主观角度考虑出发;在创作过程中,要时刻思考设计的目标受众是谁?


在设计广州标志的时候,我从一开始就锁定了目标受众,因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的第一功能就是外宣,并不是给本市老百姓看的,那就要“用外眼看广州”,一定要了解广州市外、广东省外、中国国外的人是怎么认知广州的。


640 (1).png


如果让广州的老百姓来设计广州标志,他们往往在横向方面去选择,例如木棉花、五羊、羊椒树等众所周知的广州元素。过去,很多大型公共标识上,都使用了这些元素,但必须在这其中找到一个交叉点,什么样的元素能够代表今时今日的广州,甚至能够代表未来的广州?


“作为一个城市标志,老百姓固然有很多情感和情节和传统元素有关,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标志不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必须考虑兄弟省市怎么看、国际友人怎么看。即使国内媒体,比如央视,只要介绍广州某个事件,某个新闻的时候,出现的画面第一个一定是小蛮腰。”于是,在纵向走向和广泛认知的综合评估上,“小蛮腰”图形诞生了。


在广州城市形象LOGO中,寥寥数笔曲线和轻轻浅浅的数点,两种颜色勾勒成广州塔整体外观,图形简约大气。“广州”二字又融入其中,犹如南来北往的船帆及飞鸟,呈现出一派千年商都海纳百川、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凸显出国际化、智慧型城市的广州特质。




设计没有过去时

只有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

“先读懂历史背后的文脉,再用当下的设计语言来加以表达。


我每年都会受邀参加各类大赛,也担任过诸如LOGO设计大赛的评委。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参赛选手,在设计LOGO的时候,还习惯于用中国的毛笔刷的黑白效果来表现,视觉语言非常单调。设计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设计没有过去时,只有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例如,冰墩墩与当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盼盼都是熊猫形象,但是其形态与感觉上的表达却不尽相同,这就是与时俱进的设计语言。




“冰墩墩”除了周身的冰壳以外,没有一个已经被概念化的、所谓中国视觉元素出现在它身上。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设计师,要想讲好中国故事的话,一定要向过去要未来,但是一定不是表面文章、不是元素思维,而是一个系统思维。我希望大家能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中国文化,时刻准备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一个区域、一家企业、一个国家其实都少不了“吉祥物”少不了具有设计感的代言标志。那么如何满足人们的视觉期待,起到共情甚至煽情的作用呢?在这里我想提出几点提醒,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区域应该避免简单地堆砌传统元素,避免陷入盲目的自信与自恋,避免“包治百病”的大而全,必须先读懂历史背后的文脉,然后再精准地选择用当下的设计语言来加以表达。


打个比方,比如现在德化的陶瓷作品大可不必每件都印上一个“何朝宗”的印记,但是每件作品却又必须秉承着瓷圣当年的工匠精神,符合当代的审美诉求。不仅设计师需要具备“设计眼”,设计思维,区域的决策者们也应当提升一定的审美力。简而言之,设计必须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表达。




 独家访谈 



 Q 

作为成功的吉祥物设计,冰墩墩很好地成功地平衡了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您能结合一下冰墩墩的设计经验,谈谈在设计、以及陶瓷设计中如何平衡了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呢?


 A 

冰墩墩借助国宝熊猫,其对于中国人、世界人们来说已经不只是动物,是一种象征的文化符号。文化性指的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文化的表达需要借助象征物。符号的选择,应该有较高的认知度,设计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例如商品卖到海外需要外面的人对此有一个认知。


习总书记提到的“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是“讲中国故事”,所以其中的艺术性尤为重要。艺术性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性+艺术性=商业性。设计需要概念而不是概念化的东西,尤其是谈到文化性,很多人认为尊重传统,是不是把传统元素拿过来用在设计上,必须要考虑横轴上的尊重时代性。传统可能是简单的视觉元素,青花瓷、祥云、剪纸、京剧脸谱。冰墩墩在设计上,我们只赋予了其冰晶外壳,除此之外,没有添加概念化的所谓国家文化元素。大量概念化的堆积是导致当下大量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做设计,应该真正读懂中国文化文脉、而不是视觉元素本身。



 Q 

您在20多年前就曾说过,“最高境界的中国设计,未必一定要出现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文化自信被频繁提及的当下,您认为陶瓷设计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A 

中国元素被反复使用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可是当下的炎黄子孙,在看世界和表达的方式上就与西方人不同,而不只是视觉元素。例如,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焦点透视中的差别,中国人的卷轴长卷画带来的移动观看的方式,我们可能需要找到古人是如何看世界的方式。


陶瓷设计也应该找到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自然就能找得到带有中国文化文脉的陶瓷设计。提到陶瓷产业未来的发展,无论是艺术品还是日用品,我觉得都需要更多地研究其与当下人们生活的关系,与时俱进,更多地思考如何运用陶瓷这个介质服务、美化当下人们的生活。



 Q 

您认为设计师在平常生活中应该多关注什么,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何朝宗杯”陶瓷工业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A 

最近这次来德化近距离接触陶瓷是第一次,对于陶瓷这个材质的生产设计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也大开了眼界。现在做好设计师,创作出好的陶瓷作品,便需要时刻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充分地热爱生活,避免自以为是,心怀他人,才能设计出有温暖的传而有达的作品。


设计既需要祥云,同时也需要甘霖。对于大赛获奖作品的评选,我觉得是要分几类来讨论。一方面,当下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了,陶瓷、尤其是工业陶瓷,如何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用“艺术+科技”的手段满足今天中国人生活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我会选择更具审美价值与艺术性的作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物质实用的需求和精神的审美需求是并举的。所以,在评选作品时,以陶瓷为介质,两方面的标准都会兼顾。



“ 采访感言 | Interview 
Reflections


若对于形式或流行抱之以审、择之以慎的践行自身设计理念是为设计的「成熟」,访谈中曹雪教授不仅表现出这份成熟,还更多几分「创新世界之物」的设计师责任。该责任扎根于其内心、源源不断的附着在每件产出上。我们期许本期访谈,筑起设计沟通之桥,奏鸣“无界”之声,惠及当下的你我。


设计访谈「大咖专访」


我们下期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