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陶瓷上竟可以写下比蚂蚁还小的字——精细无双的陶瓷微书

2020-12-11 17:26:02 来源:国家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

1019


在陶瓷上进行书法创作本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要是书法范围限定在字如蚂蚁、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微书上,就更难上加难了。然而却有一个人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甚至于登顶纽约,在2018年被联合国收藏。他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


1607760067718453.jpg


据羊城晚报消息,12月10日—13日,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中华绝技”展演活动上,王芝文的陶瓷微书成为了全场比赛的一大亮点、技惊四座。只见他以瓷器为画布,坐定舞台中央,下笔轻盈稳健,创作的每个字,均小如“芝麻”一般,肉眼无法清晰识别,需要借助放大镜作为辅助。在这方寸之间,却大有万千,通过将“芝麻”般的字体有序排列,最终呈现出一幅幅层次分明的中国画。


1607760074705542.jpg

1607760080510649.jpg


台下的嘉宾观众也在大师带来的一些陶瓷微书作品中惊叹不已。嘉宾手拿放大镜对着陶瓷上的微书细细端详,“这件陶瓷微书作品远看是一幅中国画,近看好像能看到一些极其微小的字,拿起放大镜才最终窥得微书的真容啊!”其中一位嘉宾赞叹道。据了解,嘉宾观摩的这件陶瓷微书作品,内容节选自《资治通鉴》,瓷器中的微书共计10万字。


1607760090562239.jpg


远看是画,近看是字——陶瓷微书

所谓微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种,源远流长。

20世纪70年代,陕西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就发现在不足3平方厘米的卜甲上刻有30余字的“微书作品”。据史载最早的微书家应是中国东汉南阳叫师宜官的人,在3平方厘米见方的小格中书写1000个毛笔字。


1607760097803706.jpg


而“陶瓷微书”则是将陶瓷与书法、潮彩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之一,历史久远。


据考证,唐宋时,潮州就有瓷器生产。著名的笔架山窑出土的瓷器已有刻花、画花、堆花等釉下装饰。“陶瓷微书”,即在白瓷上绘上彩色颜料的字画艺术品,特点之一是构图饱满、设色古朴素雅,二是在瓷器上书写汉字书法及配合彩绘人物、山水、花木、动物等,字画相映出彩。


在没有借助任何放大设备的情况下,单凭肉眼裸视,用特制的毛笔在陶瓷上书写汉字微书及彩绘,书法字体小到在一平方厘米的瓷面上,可以书写50个繁体汉字,最后经在窑中经高温烧制,作品才算问世。而作品上面的微书,观赏者得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其微书的内容一般选自中华的文学精髓,使得中华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1607760104468716.jpg


用陶瓷赋予微书第二次春天——王芝文

“潮汕人有一句话叫做‘种田如绣花’,所以工夫细的大有人在,我的特别之处在于,古人只是在绢上、纸上写微书,而我将其运用到陶瓷上。”王芝文说道。

早年,从美院毕业的王芝文被分配到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那时,王芝文就意识到,微画微书可以和鼻烟壶结合,自己何不将微书嫁接到瓷器上?微书写在瓷器上,不但留存更恒久,陶瓷作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微书在其上远观成画,近看却是史书诗赋,层层递进,韵味无穷。


1607760109837397.jpg


知易行难,王芝文为了陶瓷微书付出了不少心血。


“每天晚上,一旦坐下来准备工作,我都会将手机关闭,然后燃一柱沉香,在轻烟的清香中将心中杂念一遍遍地滤掉,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之后,外面是否人声鼎沸,是否风吹雨打,我都无知无觉。直到朝日初升,工作告一段落,才感到整个身心都疲惫了。”由于微书是写在陶瓷上的,文字书写完成后,面临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烧制。万一最后的烧制环节出现问题,就功亏一篑了。


1990年,王芝文的首件微书艺术瓷品,14英寸箭筒《古文选》便早已在新加坡展出,并引起了轰动,其作品也被当地收藏家重金购藏。


如今的陶瓷微书,已经成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多地走向了世界。巴黎、伦敦、曼谷、美国和加拿大,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频频出国参展,甚至在2018年第二届“东方视角”联合国华人当代艺术设计峰会上被联合国收藏,成为数千年中国陶瓷、书法、美术文化传递给世界的厚重名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