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陶瓷设计走廊
522 丨 0
摘 要: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构建健全的传统陶瓷行业发展规划应当从更加广阔的大格局、大视野入手。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规避我国传统陶瓷业千百年来的劣势,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政策红利中来,值得我们深思。文章意在通过总结和反思影响我国传统陶瓷业兴盛和没落的主要原因,对比古今传统陶瓷业发展条件,展望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传统陶瓷业;机遇;挑战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27;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6-0138-02
一、“远达四海”——我国传统陶瓷业兴盛重要条件之一
陶瓷是我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贡献巨大的成就之一,它通过“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交流线路的传播,辐射和流行至中亚地区、欧洲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南亚和北非等地区,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丝绸”“茶叶”一起成为中国巨大贸易顺差的根源。可以说,“远达四海”是中国陶瓷业在唐朝以后发展迅猛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诸国乃至欧洲国家的陆上通途,丝绸、茶叶成为贸易交流的主体。随着与西域交流的不断深入,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深深影响着华夏文明。
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各种文化交流不断。唐代广为流传的“三彩”中存在着许多“胡人”“胡马”的造型(图1);两宋之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各种窑口的陶瓷器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其影响力更是远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特别对日本的陶瓷审美产生根本影响。另外,由于宋时发展起来的高超造船技艺,我国产的各种陶瓷器可远渡重洋,传播至朝鲜半岛、阿拉伯沿海乃至欧洲。而后,蒙古帝国作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统治者,在某些方面来说统一了市场,消除了大洲之间的地理和经济壁垒,为当时的陶瓷业、丝绸业等手工业和商业开辟了一个广袤的统一市场;同时,由于文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缺失了仕途的上升通道,多寄情于艺术。文人在瓷胎上用国画的技法绘制出图案,使得元青花一跃即攀上了艺术高峰。
自元代开始,绘有伊斯兰纹样的中国产陶瓷成了畅销品(图2),伊斯兰教覆盖的下的广大阿拉伯地区成为了中国陶瓷广袤的市场。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兴盛时期,阿拉伯商人带着纹样草图、含有钴的釉料等来到中国进行订制,制成具有独特伊斯兰风格的器型和纹样的瓷器,由陆路水路销往中东各地。16世纪末起,欧洲的贵族以拥有中国陶瓷为荣,这是“地位的象征,是富贵且具鉴赏品位的人家才能享有的奢侈”。
清代,这一时期的青花装饰中出现了元青花那种追求中国画效果的模仿。同时,产自云南的钴料“明珠料”的发现和使用,使得青花纹样出现了五种不同的色阶变化,本主外销的青花瓷又一跃而起,攀上了另一个艺术高峰。
这种经济交往可以说是全球化的发展雏形,而古往今来进行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人们逐渐适应了不同文化的“共同在场”。可见广泛的经济交往和开放的态度,以及趋同的市场理念和价值观取向为我国传统陶瓷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
二、“过眼云烟”——我国传统陶瓷业发展困境分析
虽然我国陶瓷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但在近代中国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条件限制和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挑战,传统陶瓷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固守的陶瓷工艺和产业组织上的落后,经营观念上的陈旧以及产品结构单一等传统陶瓷业自身的劣势造成了传统陶瓷业的衰败;另一方面,机械化生产的低成本、批量化、生产周期短、收益高等优点战胜了手工制作的高成本、生产周期长等缺点,这一事实更加剧了其行业本身的衰落。
(一)自身发展的瓶颈
我国传统的陶瓷业有着十分成熟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在诸多传统窑口的兴盛过程中,特有的技艺和完善的产业组织结构支撑起其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要辩证来看:诚然,手艺人世代传承的技法是独特的,例如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之造型、釉色皆为上品,深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但固守不变的技艺却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原有的技艺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的需求。
(二)机械化的冲击
机械化大工业的推进生产出大批量的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由于其更容易生产,更耐磨耐用,具有不怕摔碰等优点,因而占据了人们的生活,挤占了陶瓷品的市场。
三、古今传统陶瓷业发展条件对比
(一)经济发展
历史上,开阔的市场给予传统陶瓷业巨大的生命力。往返于东西方之间的驼队与商船推动了中西交流,扩大了双边市场,也为陶瓷带来生命力和影响力。而后由于海禁和封建王朝的衰败,陶瓷随之没落。从历史上看,战乱和闭塞的时期,陶瓷业发展就萎靡不振,停滞不前;和平和开放的时期,陶瓷业发展犹如走上快车道,一日千里。经济发展是陶瓷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传统陶瓷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乃至各个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广阔的平台和极大的机遇。
(二)政策导向
我国各朝代的政策各有不同,对陶瓷的影响也各有千秋。除去我国历史上对内的诸多政策变化外,政府的对外政策对陶瓷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丝绸之路”是盛唐时由张骞通西域而开辟的,它打开了中国和中亚乃至欧洲世界的交流渠道,中国的丝绸和三彩、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国,而各国的珠宝、香料也齐聚大唐,中外交流十分繁盛。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其开放和繁荣的朝代之一,通西域,渡东瀛,中华文明辐射范围广泛,陶瓷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三彩“不仅供应国内,还远销海外”。其中一些骆驼俑高达一米左右,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
“海上丝绸之路”由来已久。自汉唐起开始形成雏形,宋元达到顶峰。由于高超的航海技术发展和广州、宁波、泉州等港口的兴起,海上运输变得更为兴盛。大量的陶瓷和茶叶、丝绸绢布一起出口,贸易繁荣。元代,统治者认识到海外贸易为国家带来的好处,制订了多种支持贸易的政策。中国与阿拉伯的贸易受到大力推动,陆上贸易从巴格达直达北京,海上贸易从波斯湾到达福建泉州(图3)。明初“郑和下西洋”,航路一度繁盛,但明后期至清中期,海上丝绸之路没落,到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国策下的海禁终于彻底击溃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之成为了历史。
可以推论,我国陶瓷的发展乃至国力的昌盛都离不了开放的国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
当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以陆路的“丝绸之路”带和海路的“海上丝绸之路”带为发展轴线,以开放的姿态带动经济文化发展交流,契合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得我国传统陶瓷业发展也走上了政策利好的方向。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陶瓷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比对历史上我国国力昌盛和陶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当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构建,对我国陶瓷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以及制造业等产业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今日的中国已具备长足发展的经济作为支撑,兼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技艺,这些都是我国传统陶瓷业进一步发展的成熟条件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则从政策上为传统陶瓷业助力,又重新打开历史上受中国陶瓷影响之地域的市场,这对我国传统陶瓷业发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二)发展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在带来广阔市场的同时,也给传统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如当年中国加入WTO时一样,虽然中国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但是国外物美价廉或者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产品到中国来,同样挤占了中国的市场。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战略给传统陶瓷业带来的影响。积极提高行业自身的质量,积极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的准备,方可使我国传统陶瓷产业能灵活应对挑战。■(刘志哲,王瑞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柯璐.从历史传承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云纹的创新——以包装设计为例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7):42-44.
[2] 刘程.“情感的栖息地”——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文化符号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55-57
[3] 谭晶.莲花纹样在陶瓷装饰中的造型风格演变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03):150-151
[4] 武定宇.由外而内——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2):111-113
[5] 陈殿.明代官窑青花瓷量产的装饰方法[J].装饰,2014(04):50-53[6] 杨永善.瓷器的发明与创造 [J].装饰,2017(03):60-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