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521 丨 0
在前面的写的内容中
我解释了瓷片和完整器的关系
瓷片的作用和局限性
以及瓷片真伪的辨别
上一篇文章我从鉴定元青花的角度
分析了瓷片标本的共性特征的含义
现在再举汝窑例子
我收集了不少汝窑瓷片,也上手了很多汝窑瓷片
同时又收集了包括台北故宫高清汝窑图片在内的馆藏汝窑瓷器
当然自己还拍了不少上博的,其他地方的馆藏汝窑图片
然后总结出汝窑的共性特征:
(汝窑小知识——汝窑瓷器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据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汝窑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汝窑兴盛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亦不多见,流传到至今的真品,据官方统计仅67件,前不久,香港苏富比拍了一件汝窑洗,成交价为2.7亿。)
上海博物馆的汝窑盘
1、汝窑是属于半瓷半陶的瓷器,瓷化程度较低,所以胎质显得有些疏松(从瓷片的断面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胎质疏松,瓷片的断面就会被土蚀,形成独特的状态。为了追求天青色,只能在1180度——1200度之间内才能烧出天青色,烧制的温度一高,玻化程度就高,釉色就会变深,玻璃质感很强,达不到汝窑的那种釉色和玉质感。真正符合纯正的天青色的汝窑仅占清凉寺汝窑出土瓷片的百分之三左右。
上海博物馆的汝窑盘(2)
2、由于汝窑烧制的温度偏低,就容易被腐蚀,所以传世汝窑其实也是早年出土的,都有明显的出土痕迹,而窑址出土的汝窑瓷片绝大多数都受到了土沁,无论是馆藏的所谓传世品还是窑址出土的汝窑瓷片都具有共同的表象特征,只要不是被完全土蚀,都显得温润如玉。
上海博物馆的汝窑洗
3、馆藏的汝窑,除了故宫那批(大概有七八件)被火过烧后完全变样的以外,不仅温润如玉,而且宝光四溢,没有一件是像裴先生鉴定过的那件三足洗那样,被均匀腐蚀后出现的那种木木的釉光。
4、所有的清凉寺出土的汝窑瓷片没有一块是土蚀得十分均匀的,在同一块瓷片上都有不同的程度土蚀痕迹,或土蚀较重,或土蚀较轻,无一例外。凡是看上去十分均匀的失光的东西,都不符合馆藏品和清凉寺出土瓷片的共性特征。
5、清凉寺出土了大量的完全被土蚀的汝窑瓷片,这类汝窑瓷片看上去好像被土蚀得很均匀,但是仔细看也有程度不同,有深有浅,这类瓷片都是欠烧严重的东西,数量极多,几乎看不到釉色,釉色但是还能看出未被土蚀以前的釉色应该是月白色,这类瓷片是唯一被均匀土蚀的汝窑瓷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