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驻地创作中心
394 丨 0
24日,“中国白”再出发—2019“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举行,中外艺术家共话“中国白”陶瓷艺术发展。作为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配套活动,论坛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白明,纽约大学教授、博士朱迪思·施瓦茨,法国赛努齐博物馆前馆长、法国博物馆遗产总监克里斯蒂娜·清水,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学太围绕着世界的“中国白”、“中国白”再出发分别进行了分享交流,认为“中国白”不仅是德化的,更是属于世界的。
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有着“中国白”的美誉。宋元时期,从泉州刺桐港出发,德化白瓷沿“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欧亚大陆,颇受当地贵族青睐。“这是我第一次来德化,对德化也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法国赛努齐博物馆前馆长、法国博物馆遗产总监克里斯蒂娜·清水说。她认为,无论是十八世纪还是今天,德化都是非常受世界欢迎的陶瓷重镇,对世界陶瓷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至今依旧存在。“基本上在欧洲每一个博物馆,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德化的陶瓷艺术作品。”
面对新的挑战,德化要怎样用新的形态、新的形式来发展陶瓷艺术?克里斯蒂娜·清水认为,德化陶瓷创作必须竭尽全力推陈出新,首先要把原有的技术,在现有的表现手法、利用好的材质、进行创新、突破;其次是要创新自己的文化,让陶瓷艺术品成为文化展示的载体。“‘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和创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大胆打破既定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藩篱,这是陶瓷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同样是第一次来德化的国际陶艺学会副主席、纽约大学教授、博士朱迪思·施瓦茨告诉记者,在德化陶瓷博物馆的作品中她看到了“中国白”的表现力,从白瓷的可塑性、延展性,到新生代艺术家的涌现都令人振奋。“德化的瓷器,非常润,让人感觉有水会滴下来。”
外国艺术家赞叹月记窑陶瓷作品
作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做什么?朱迪思·施瓦茨建议艺术家在创作和作品设计时,要超越技能的展示,艺术家的声音是作品的重要部分,创作时要让人能听到他的心声,帮助我们去认识人生。“中国白”艺术大奖赛评选传的这些作品最成功的就是表现出了这种热忱。“这个活动可邀请更多资历深的艺术家来驻地创作,加强交流,深入探索,让更多艺术家拥抱德化瓷器、德化的陶瓷艺术气息。”本次论坛还举行了《“中国白”再出发》书籍首发仪式,由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向德化陶瓷博物馆授书;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共同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签署了《“中国白”国际驻地项目合作备忘录》,并举行“本次论坛还举行了《“中国白”再出发》书籍首发仪式,由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向德化陶瓷博物馆授书;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泉州瓷路艺术发展中心共同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签署了《“中国白”国际驻地项目合作备忘录》,并举行“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交流基地”授牌仪式。“
希望能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打造成中法文化论坛的品牌活动之一,办成一个促成各国人民心灵相通、借鉴各自文化优长的重要平台,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实践范例。”泉州市长王永礼说。泉州是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德化的陶瓷温润、明净、典雅、精巧,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
第一个把德化白瓷称作“中国白”的是法国人普拉德,他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首次写出了Blanc de Chine(“中国白”),自此“中国白”开始风靡欧洲乃至闻名世界。2016年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同步启动,并作为中法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中外陶瓷艺术交流对话、互学互鉴的赛事品牌,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高度肯定。
中外艺术家共话陶瓷艺术发展
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于2018年9月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期间启动,截止今年5月10日报名结束,共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569位艺术家785件作品报名参赛。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白明教授表示,大赛组委会选取了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和极高艺术识别度的“白瓷”作为主题,鲜活地呈现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对“中国白”的理解、认识与表达。“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给世界带来如此美妙的‘中国白’,不只是过去的影子,它让我们产生新奇的联想,往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领域发展。”白明说。
据悉,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6月21日在北京评出10位获奖中外艺术家,颁奖典礼将于今年10月8日即第四届中法文化论坛期间在法国尼斯歌剧院举行。两届大奖赛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作品也将于今年10月6日起在法国尼斯马塞纳博物馆展出。
0